如何认识儿童的社交障碍

现代教育对孩子的综合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家长和老师们也逐渐认识到非智力因素对孩子发展的巨大影响。

社交能力,是诸多非智力因素的重要组成之一。


有些孩子,总是和其他孩子格格不入,难以融入群体;

有些孩子,总是会说一些“不合时宜”的话,让家长非常尴尬;

有些孩子,显得非常固执,对于周围人的“善意建议”总是不能接受……这些问题到底是怎么回事?


一、社交障碍常见表现

儿童存在社交障碍,通常家长的理解是孩子在学校交友很少、无法融入学校群体生活等等。

实际上这可能是存在社交上的问题,但不一定构成社交障碍。医生表示,如果严重到影响学习和正常生活就达到社交障碍的诊断标准了。

如果孩子出现以下的社交问题,家长需警惕,及早寻求专业人士或医生的帮助。


▋尬聊

对很多人来说,聊天是一件很简单的事,两个人相见随便说点什么就可以聊很久,但对于有些人来说,好好聊天实在太难,碰到一个不会聊天的,分分钟就把天聊没了,但情境所需又必须要聊天,这样尴尬的聊天被称为“尬聊”。

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兴趣和爱好,互相都可以很好地交流下去。但是如果孩子和其他孩子相处,经常出现聊着聊着就停止聊天或者别人不想听孩子的言论就离开了,而孩子并没有觉察到这种现象,这就形成了社交交流问题了。

▋被欺负

这是一个容易觉察的现象。在孩子身边,会出现这样一类人,也许是孩子自身,也许是他人。

他们在生活和学习中都容易受到别人的欺负,这些孩子可能就存在社交障碍的问题。

孩子在一个群体里的能力是层次不齐、各有特色的,如果孩子过分被欺负,家长就要注意了。

▋离群

“离群”这个问题在不同的年龄段有不同的表现。

在幼儿园阶段,老师会发现有些孩子和其他孩子会有不同的地方,他不和其他小朋友交流玩耍,总是自己一个人玩,这种情况家长要警惕,尽早咨询专业人士寻求帮助。

在高年龄阶段,青春期的孩子的情绪很丰富,有些孩子很容易多愁善感,喜欢一个人躲在角落自我疗伤。

如果这种现象偶尔出现就无须在意,但是如果在学校里总是显得与众不同,家长就要留意是否存在问题。

▋伙伴关系肤浅

伙伴关系又称同伴关系,它在儿童青少年的社会能力、认知、情感、自我概念和人格的健康发展及社会适应中起着重要作用,不良同伴关系会引起青少年的行为问题。

研究表明,与他人交往,特别是跟同龄人的交往,对儿童的成长、个性的形成和发展具有特殊意义,也是儿童社会化的一个重要途径。

同伴关系不良会使儿童失去很多对社会规则的学习机会,体验不到交际的快乐,而且难以形成健全的人格。

如果家长发现孩子和所有的伙伴关系非常浅,很少与他人进行互动交流,家长一定要重视。


二、社交障碍与其他疾病的关系

常见的社交障碍在很多疾病中都会出现,下面是几个常见的儿童疾病与社交障碍的关系。

▋孤独症谱系障碍(ASD)与社交障碍

孤独症谱系障碍(ASD,Autism Spectrum Disorder ),是根据典型孤独症的核心症状进行扩展定义的广泛意义上的孤独症,既包括了典型孤独症,也包括了不典型孤独症,又包括了阿斯伯格综合症、孤独症边缘、孤独症疑似等症状。

在这里需要关注几个亚群:高功能孤独症和阿斯伯格综合征。

①高功能孤独症

高功能自闭症属于自闭症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区别于学者症候群,与阿斯伯格综合症相似。不过与阿斯伯格不属于同一疾病。自闭症也叫孤独症,属于广泛性发育障碍,而高功能自闭症属于自闭症的高功能人群,智商高于其他自闭症患者甚至远超正常人。

※ 这部分孩子的言语能力和表达能力都比较好,并不像典型孤独症的孩子行为刻板、不看人,这些孩子在校内会随班就读,能够融入集体,除了老师以外其他孩子并不知道他患有孤独症,但孩子本身存在社交问题,老师会给予一定的关注。

②阿斯伯格综合征

阿斯伯格综合征(AS)属于孤独症谱系障碍(ASD)或广泛性发育障碍(PDD),具有与孤独症同样的社会交往障碍,局限的兴趣和重复、刻板的活动方式。在分类上与孤独症同属于孤独症谱系障碍或广泛性发育障碍,但又不同于孤独症,与孤独症的区别在于此病没有明显的语言和智能障碍。

※ 这部分孩子缺乏的是核心的社交能力:共情。共情(EMPATHY)能力,或译作移情能力,指的是一种能设身处地体验他人处境,从而达到感受和理解他人情感的能力。拥有共情能力的孩子在社交过程中会自我调整语音语调以及说话的内容去适应对方以达到交流的效果。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与社交障碍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在我国称为多动症,是儿童期常见的一类心理障碍,主要表现为与年龄和发育水平不相称的注意力不集中和注意时间短暂、活动过度和冲动,常伴有学习困难、品行障碍和适应不良。

※ 有些家长在就医问诊时表示自己的孩子很幼稚,喜欢和比自己年龄小的孩子一起玩,说的话和他的年龄不太匹配,医生表示,这一部分的孩子可能就存在社交方面的问题。


▋情绪障碍与社交障碍

情绪障碍是发生在儿童少年时期以焦虑、抑郁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组疾病,过去称为儿童神经官能症或

儿童神经症。实际上一些焦虑、抑郁的孩子也会存在社交障碍的问题。

※ 目前很难去分辨是社交问题导致情绪问题还是情绪问题导致社交问题。孩子可能会因为存在情绪问题,与他人相处的时候缺乏社交技巧,无法进行良好的沟通,在这一过程中容易产生矛盾,孩子就会产生新的不良情绪反应。当这些新的不良情绪没有得到妥善处理时,反过来会让孩子进一步在社交过程中无法解决问题。



三、如何让孩子更好地融入群体

社交是一种科学,孩子的社交能力可以通过不断训练得到提高。

系统的结构化课程

信息交换,开启交谈

信息交换,维持交谈

找到“合适的”朋友

加入一群人的交谈

退出一群人的交谈

如何应对嘲笑

如何应对躯体霸凌

如何应对间接霸凌

很多孩子在学校经常出现这样一些问题:孩子宁愿被欺负也不告诉家长和老师,因为他怕失去这个朋友,他很希望有朋友。但是恰恰是这个朋友伤害了他,这就说明这样的朋友并不是“合适的”朋友。家长要重视孩子的合适的伙伴关系。


信息交换的规则

交谈的最基本目的是信息交换。通过信息交换,孩子可以获得自己所不了解的信息。信息交换是存在规则的: 

询问别人关于他们自己的事情(例如:喜欢什么、兴趣爱好、嗜好)

回答你自己提出的问题,分享和你有关的一些信息(例如:喜欢什么、兴趣爱好、嗜好)

慢慢找到共同的兴趣

接着问相关的问题

分享对话(双向交谈)

不要垄断对话(单向交谈)

不要像在访问(单向交谈)

不要一开始就问太私人的问题

这些信息交换的规则,很多家长都会犯一两个错误,但是对于有社交障碍的孩子而言,他缺乏共情能力,因此他无法感知这些问题对他人造成的影响和感受,容易给他人带来困扰。


开启交谈的步骤

轻松看一下对方

利用手边的物品

找出共同兴趣

提起共同兴趣

交换信息

评估对方和我说话的兴趣

他们在跟我说话吗?他们看着我吗?他们面对着我吗?对于成年人来说,开启一个新的交谈是很容易的事情,但是对于社交交流障碍的孩子而言却不那么简单。家长可以通过分解交流步骤的方式,教孩子学会与他人交流,一步一步的训练可以强化孩子的交流能力。


四、孩子如何应对嘲笑

应对嘲笑

当孩子面对他人的嘲笑时,往往家长的做法是回避,“不要理他”并走开,但实际上,回避并不是一种好的方法。

①不要忽略嘲笑

嘲笑方会一直做这件事,你会变得软弱和容易被攻击,嘲笑可能会再次发生。

②不要立刻走开

这会给他人一个信号:你很软弱。他们会跟着你继续戏弄你,你会变得软弱和容易被攻击,嘲笑可能会再次发生。

③不要马上告诉大人

如果你告诉大人,他们会想要报复你,你可能会得到一个坏名声,你可能会再次被戏弄。但是如果这些策略不起作用或你感到身体受到威胁,请让大人参与进来。

④不要嘲笑回去

这可能只会使嘲笑升级,你可能会陷入困境并获得不良声誉,你可能会再次被嘲笑。

⑤不要互相挖苦

如果你的目标是建立和保持朋友,即使是友好的玩笑也是有风险的,挖苦往往会升级并导致心烦意乱。

应对嘲笑,有以下两种措施:

☀ 表现出仿佛他们所说的对你没有影响          

☀ 表现出仿佛他们所说的没有说服力


口头反驳

家长可以把一些简短的口头反驳(听起来很无聊或有态度)技巧教给孩子,让他能够从容应对他人的嘲笑。

● “随你!”

● “是的,还有吗?”

● “然后呢?”

● “你的重点是什么?”

● “我应该在乎吗?”

● “为什么我要在乎?”

● “好严重啊!”

● “所以呢!”

● “谁在乎?”

● “有这么严重吗?”

● “随你怎么说......”(用来结束口头反驳,并走开)

在说上述句子的时候有一些要点需要注意:

☀ 语调要显得颇为无聊

☀ 随时准备好一些口头反驳的说法

☀ 带着某种态度

☀ 口头反驳要合理


非言语反驳

● 翻白眼

● 耸肩

孩子可以采用肢体语言的方式来应对嘲笑。


上述的训练教程希望能够帮助孩子提高社交的技巧,能够让他们更好地融入这个社会。

孩子出现社交问题并不要紧,家长可以寻找方法来调整,学习群体内社交能力较优秀的人,也可以去求助专业机构的帮助。

推荐文章